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115: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,无想天絕对不能去,因為過失太重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4.05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4.18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01--2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105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115

楞严经要义115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253面

癸二、明二禪

這一大科是佛陀開示我們三界六道轮回差別的因果,為什么众生他會受生到三惡道去?為什么這個众生會往生到人天去?是說明差別的因緣。古德有一段開示說:「六道之昇沉,在戒定之有无;出世之解脫,在教乘之急緩。」我們判断一個人的功德從二方面來看:一、你要決定他在六道当中的昇沉,這看他持戒跟禪定的功德。本经所強的持戒是讲根本,四根本重戒。說,你是根本重戒有所毀破,那你就到三惡道去;你四根本重戒能夠好好的持守,你就能夠往生到人道及欲界的諸天,进一步有禪定的功德,那你就到色界无色界,這种殊胜禪定光明的果報。所以我們看一個人,他來生到底是在六道当中的昇沉,是看它內心的戒波罗蜜跟定波罗蜜這二部份來決定的

二、我們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种解脫的力量,出世解脫的力量,那就必須看他的乘,就是他智慧的观照,本经說的「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」。他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是不是能夠当下照破現前一念无明妄想。說: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現前一念的妄想是本來不存在的,而我們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是本來具足,這一部份观照的力量,那一分的堅持,那就決定你解脫這一部份的快慢。所以本经在前面的修行当中,他是以智慧的观照,正念真如為正行,以持戒誦咒保住我們人天這一部份為助行,善根跟福德二個都要具足,戒乘俱急。

  

阿难!其次梵天,統攝梵人,圓滿梵行,澄心不动,寂湛生光,如是一類,名少光天。

「其次梵天,統攝梵人,圓滿梵行」這三句話是牒前面大梵天的人而來的。說,大梵天王他有二种功德:一、利他,這一部份,他有威德力來統領攝受梵天的人民。二、自利,他能夠圓滿自己清淨梵行之德。這一部份是赞歎大梵天王自利、利他的功德。以下再正式說明,二禪少光天的二种功德:

一、澄心不动,二禪少光天人的內心,是经常保持寂靜而不动。初禪他內心的不动,是要從戒定二种力量的幫助,也就是說,初禪基本上他的定力是薄弱的,初得禪定所以他的勢力薄弱,所以他必須要靠持戒。我們前面讲到初禪有觉观,他要不断的用觉观來訶責对於五欲的干扰,所以他还有戒的幫助,才能夠達到不动,所以他的定力是薄弱的。古德說:「澄心不动」是到二禪以上,他的不动已经不必假借持戒的力量,禪定任運的現前;二禪定生喜乐地,他的定力已经是堅固,所以他不需要靠持戒幫助,他不必经常如理作意靠觉观,來訶責內心貪欲的煩惱,他任運能夠「澄心不动」。這是赞歎禪定的殊胜。

二、寂湛生光。前面一段偏重內心的功德,這一段讲他外在的色身。他因為內心的寂靜,身上就放出殊胜的光明,這叫少光天。前面的梵天,這要是以“梵”,他清淨的德行,远離欲界的煩惱,而产生清淨的梵行。二禪主要是赞歎光明,当然這光明是從禪定产生的。少光天的意思就是說:他身上雖然有光明,但是並不是非常的广大,因為是禪定转生有一些光明出現,叫少光天。

无量光天   

光光相然,照耀无盡,映十方界,徧成瑠璃,如是一類,名无量光天。

无量光天的相貌是什么呢?光光相然。第一個“光”是讲他的正報的身心世界,放出广大的光明。第二個“光”是讲他依報的山河大地也能夠放出光明。他的禪定的力量不但使自己放光,也能夠使令他所依止环境也放出光明,而這二种光明互相的照耀,二种光明,我照耀你,你照耀我,彼此照耀是无窮无盡,他能夠映(照耀)整個十方世界。這地方的十方世界是指什么呢?一個小千世界。正報跟依報彼此照耀,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相貌呢?佛陀讲出一個譬喻說:徧成琉璃。依正二報彼此互相的照耀,就好像琉璃內外光明透徹,這一類的天叫做无量光天,他的光明慢慢的广大,能夠徧滿一個小千世界。

  

吸持圓光,成就教体,发化清淨,应用无盡,如是一類,名光音天。

二禪最高的天叫光音天,光音天天人的特色,他不但是受用光明的殊胜,他能夠把光明做一個转变。怎么转变呢?吸持圓光,成就教体。他能夠去吸取攝持他身心的光明,而成一种教体,就是他用光明能夠教化众生。他是怎么教化呢?发化清淨,他以光明來宣揚清淨梵行的功德,使令天人能夠受持清淨的梵行,好乐清淨的梵行。应用无盡,他的光明能夠教化很广很广的众生、教化其他的諸天,名光音天。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体就是音声,有的世界它是用米飯,香积佛国它是用米飯。你要問他佛法的真实因是什么?他給你吃一碗飯你就開悟了。但是光音天他用光明,你這人起煩惱他用光明照你一下,你這個時候发化清淨,你內心就产生一种清淨的力量,就好乐清淨、好乐梵行。前面二种的諸天,少光天、无量光天,他們只能夠自己受用光明,光音天能夠把光明进一步的去教化众生,特別的殊胜,以光明來宣揚梵行之德,叫光音天。

憂離漏伏    

阿难!此三胜流,一切憂懸所不能逼,雖非正修真三摩地,清淨心中,麤漏已伏,名為二禪。

佛陀赞歎說:以上的三天是一种殊胜的身心之流。這樣的流有什么好处呢?一切憂懸所不能逼。“憂懸”指的是什么呢?正是指的初禪的天人,雖有禪定,但心有憂懸,因為他的禪定不堅固,所以很害怕禪定失掉,所以他经常要保持警惕,他经常用觉观來訶責欲望,來攝持禪定,所以他心中还是有所憂愁,有所懸掛的。但是二禪他沒有這一部份的障碍,內心的禪定綿延不断的释放出來,根本就不需要去憂愁懸掛禪定會失掉,因為他禪定转深了!他雖然不是出世間无漏的三昧,但是在一念无觉、无观的清淨心中,三界這种比較麤漏的見思煩惱,因為禪定的力量暫時的調伏,名為二禪。二禪叫「定生喜乐地」,定产生了,当然觉观就消失了,因為觉观是障碍禪定。

這当中他有四种功德,智者大師說有四支:一、「內淨」(通於靜),他觉观既无,觉观消失了,所以他寂靜的力量显現。二、「喜」,因為禪定转深,他內心的喜悅之心特別的強烈。三、「乐」,安乐之心。四、「一心」,一心正是禪定的自体。在古德的開示当中,二禪的內心四事当中以喜心為最,喜悅為根本。所以你看二禪在整個三大災來临的時候,說火燒初禪,因為有觉观招感火;水淹二禪。為什么二禪水災呢?因為他心中有喜悅之水,所以招感水災來破壞二禪。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二禪因為禪定的转深,外产生光明,內心产生喜悅,是二禪的特色。

癸三、明三禪

  

阿难!如是天人,圓光成音,披音露妙,发成精行,通寂滅乐,如是一類,名少淨天。

如是天人,圓光成音。這一段是牒前面的光音天而來的。看這意思,佛陀說這個諸天他是照次第慢慢上去的,当然三禪是由二禪而來。如是二禪天的光音天,他是圓光成音,依止圓滿的光明而转成教体,來取代音声,來教化众生。

正示三禪的功德披音露妙,发成精行,通寂滅乐。他依止禪定的力量,能夠披发身上的光明,使其更加的殊胜,來显露他微妙的定体,這第一點他的光明更加的广大殊胜。第二、发成精行,這地方正式說明三禪的殊胜,发成精行。古德的解释說:二禪禪定雖深,但是並未精純,因為他禪定当中摻有喜悅。喜悅跟安乐是不同的,喜悅是非常強烈的,安乐是比較輕微寂靜的。

一個二禪的天人他不断的受用喜悅以后…有為的快乐有一個特點就是常者生厭,他搞久了他就非常的厭倦,他觉得喜悅障碍他的寂靜。所以他怎么辦呢?他就思惟喜悅的過失,他就訶責喜悅,观想這個喜悅就像我們身上如病、如癰、如瘡。說:這個喜心在心中活动,就好像我身上長瘡一樣,非常的負擔障碍。所以喜心被他一訶責以后(在禪定当中訶責,那种心力很強),喜心就慢慢慢慢的停止活动了,這時候他的禪定就变成精純,沒有夾杂喜悅的障碍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相似於涅槃寂滅的安乐、相似於(“通”就是相似),他还不是真实的寂滅乐,但是跟阿罗漢的涅槃寂靜乐有少分的相似,如是一類,名少淨天。因為他的喜悅之心消滅了,所以他內心当中那精純的禪定生起了,所以有這种寂滅之乐。

无量淨天   

淨空現前,引发无際,身心輕安,成寂滅乐,如是一類,名无量淨天。

少淨天他從一种很麤重的喜悅,转成一個非常寂靜的安乐,他就非常的欢喜,他觉得他的修行成功了。他受用到寂靜的安乐以后,他希望寂靜的安乐能夠增長广大、越多越好。那怎么辦呢?他就做一個想,叫「淨空現前」。“淨”他一方面他能夠安住在清淨寂滅之乐;第二個“空”观想无邊的虛空,他观想他的身心世界就像无邊的虛空。這种寂靜之心跟无邊虛空之相,二個同時在心中显現出來,就产生一個「引发无際」的力量;“引”擴大,拓展的意思。他就把這种寂靜的感受就无窮盡的擴展,像虛空一樣无窮无盡的擴展(一切為心造嘛!)。最后的結果是怎么樣呢?身心輕安,成寂滅乐。身心輕安可以說是徧滿整個身心世界,成就這种寂滅的快乐,叫无量淨天。他的寂靜的力量就像虛空一樣无窮无盡的显現出來。

   

世界身心,一切圓淨,淨德成就,胜託現前,归寂滅乐,如是一類,名徧淨天。

前面是讲虛空,這地方讲他的寂滅又更加的圓滿殊胜,是世界身心,一切圓淨。他又不断的把虛空相跟寂滅乐把它結合在一起。到最后的結果是怎么?「世界」,一個外在的依報;「身心」,正報,依正二報都是圓滿清淨。当然這地方不但是他观想,也包括他的禪定转深。前面的无量淨天只是正報的身心感受到无邊的輕安寂靜之乐,而且他同時可以感受到,這依報的环境也在释放一种寂靜之乐,身心世界一切圓淨。這時候他是淨德成就,這种寂靜清淨之德已经是內外成就了。

這時候他的內心是一個什么相貌呢?胜託現前,归寂滅乐。“託”寄託。他就把這种殊胜的寂滅乐当作他身心世界的一個最終的寄託。也就是說,他把它当作他生命当中最圓滿的寄託处,他認為這就是所作皆辦了,這就是胜託現前,归寂滅乐,名徧淨天。前面的无量淨天是身心世界的寂乐,這是依正二報的寂乐;不但是身心,包括外在的世界也充滿了寂乐。

安穩妙乐    

阿难!此三胜流,具大隨順,身心安隱,得无量乐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,安隱心中,欢喜毕具,名為三禪。

三禪三天這种殊胜的身心,它的特點具大隨順;“隨順”自在的意思。他能夠隨心自在的受用身心安穩的无量乐。他身心一方面沒有喜悅之心的干扰,当然也沒有欲界欲望的干扰,又沒有二禪喜心的干扰,所以他非常安穩,而且他的身心世界不断的释放這种寂靜的安乐让他受用。他雖然不是真实的出世的真如三昧,但是在一念的安穩心中,欢喜毕具。三禪叫「離喜妙乐地」,離開喜心的扰动而产生寂靜的安乐。我們可以這樣讲,二禪有喜有乐,二禪叫做「定生喜乐地」,但是乐不明显,因為他乐受到喜心的干扰,所以寂靜之乐不明显,到三禪的時候他把喜心調伏了,乐心現前。

三禪有五支的功德:一、「捨」,捨心,離喜不悔,远離喜悅之心他不后悔,因為他感受到后面有更殊胜的功德。二、「念」,念念之間愛著這寂靜的乐受,他心中对乐受有所貪著,有念心所。三、「慧」,他有善巧的智慧,能夠不断的調適自己,让這种寂靜之乐不断的增長广大,從他正報的身心,擴展到依報的环境,他有慧心所。四、「乐」,寂靜之乐。五、「一心」三禪的快乐在经典上說,是有為快乐中是最為快乐的,因為四禪他就沒有所謂的快乐這件事情,是完全捨受。世間的快乐感受当中,三禪的快乐是最為殊胜而且最為周徧,不像我們世間的欲望,身心世界的快乐是局部的,他這個快乐是徧滿整個身心,徧滿整個依報环境,叫欢喜毕具,欢喜是完全的具足,這叫三禪。因為三禪的問題點他还有出入息,他还有呼吸,風吹三禪,大三災当中还招感風災。

癸四、明四禪

四禪总共有九天,九天当中前面的四天是凡夫外道所居住的,后面的五天,叫五不还天,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。(分二:子一、名凡夫四天。子二、明不还五天)

子一、名凡夫四天

  

阿难!復次天人,不逼身心,苦因已盡,乐非常住,久必壞生,苦乐二心,俱時頓捨,麤重相滅,淨福性生,如是一類,名福生天。

復次天人,不逼身心,苦因已盡。這地方是牒前面三禪天人這部份的经文。說:三禪天的天人,他的身心世界是不逼身心,他沒有欲界的欲望來逼惱身心,他欲界的苦因已经暫時的消滅,他有綿延不断的寂靜乐出現。我們也說過,有為的快乐久了以后,他就产生厭倦,常者生厭,他就思惟,乐非常住,久必壞生。他就想快乐這個東西是不能常住的,是非常脆弱的,時間久了以后必定要敗壞,所以他這時候想要捨去這种寂靜的快乐。所以他怎么辦呢?他用訶責,訶責心中那种綿延不断的寂靜乐,是如病、如癰、如瘡。他在內心中出現就像身上長瘡一樣,让他感受到一种負擔跟障碍。乐心被他這么一訶責,時間久了以后,苦乐二心俱時頓捨。痛苦当然捨掉了,痛苦在欲界的時候就捨了,乐受也捨掉了,乐受被他訶責以后他也捨掉了。所以麤重相滅,淨福性生,苦乐二种麤重的心相都消失了,這時候就一念的捨(不苦不乐的捨心),跟禪定在一起相应,這時候在一念的捨心当中,他产生一种清淨的福德。

這個清淨的福德是什么呢?就是他的捨心,因為他把所有三界的快乐都捨掉。一個人能夠棄捨快乐是最大的福報,就是淨福性生。所以這叫福生天,就是那一念的捨心当中俱足广大的福德,這是指他的捨心而成就的福德,叫福生天(福德生起)。

  

捨心圓融,胜解清淨,福无遮中,得妙隨順,窮未來際,如是一類,名福愛天。

捨心圓融,前面的福生天是把苦乐二心捨了,捨心生起,但到這個地方他的捨心,就更加的堅固、更加的圓融。為什么呢?因為他胜解清淨,他对捨離三禪寂靜的妙乐,他产生堅定的理解而決定不后悔。不是捨掉以后,好像心存后悔,不是!他到了福愛天的時候,他捨掉以后,他的內心是完全不后悔,对這种清淨的捨心产生了胜解。福无遮中,得妙隨順,在一念清淨福德当中成就大自在;“隨順”,大自在。在古德的註解說:福愛天的天人,他因為捨心的相应堅固,所以他能夠所求如愿,他希望出現什么他隨時都可以出現,所求如愿,而且隨心自在。在時間上是窮未來際,当然這也是有窮盡了,很長、很長的時間能夠受用這种福報是沒有遮止的,他的福報是沒有遮止让他受用,他要什么就能夠出現什么,而且是隨心自在窮未來際。如是一類,名福愛天。在有為的世界当中他的果報是最為可愛的,因為他要什么就隨心自在。

這以下的二天,广果天跟无想天,其实這二個是一個等高度的天,只不過從福愛天以上就分二天,如果是凡夫就生到广果天,外道就到无想天去,這二個是同一天的。

广  

阿难!從是天中,有二歧路,若於先心无量淨光,福德圓明,修證而住,如是一類,名广果天。

從是天中,“是”指的是前面的福愛天。從福愛天中他又不断的去加強自己的打坐,把自己的禪定輾转的增胜。再往前进以后,就有二條歧路:一、若於先心,“先心”指的是福愛天当中那种得妙隨順的那一念心;如果他依止貪戀愛著這一念的:福无遮中,得妙隨順。他能夠隨心自在,所求如意那一念心中,他继续的愛著這一念心,而加強禪定,這叫「若於先心」。他一路的往前走,产生一种无量的淨光,由於禪定转深,他的身心出現无量淨光,而且內心福德圓明,這种隨心自在的力量更加殊胜广大,依止這樣修證而住。修證而住指的什么呢?這時候他包括了捨心、包括了禪定這二种心修證而住。“捨”包括慈悲喜捨,包括禪定如是一類名广果天。也就是說,他順著福愛天的那种捨心的福報修證自在而住,他就到广果天去了。

  

若於先心,雙厭苦乐,精研捨心,相续不断,圓窮捨道,身心俱滅,心慮灰凝,经五百劫,是人既以生滅為因,不能发明不生滅性,初半劫滅,后半劫生,如是一類,名无想天。

這地方指的是外道:假設他曾经有外道的思想,他能夠在福愛天心当中,他雙厭苦乐,厭離了苦,也厭離三禪的快乐。這時候他怎么用功呢?精研捨心,相续不断。我們前面讲過,福愛天跟广果天是愛著捨心,他因為捨的关系,他福報广大、所求如愿,所以他对捨心是愛著不捨;但這個外道他這時候迴光返照,這個捨心也是一個障碍,他就继续的去訶責這個捨心,而且不断的思惟用功,這時候圓滿捨到身心俱滅,就把捨心放棄掉了。放棄掉以后,身心俱滅,对色身跟內心的執取暫時的消滅,而且是心慮灰凝;“心”指的是第六意識,不是第七、第八;第六意識的整個思慮是完全凝然不动。

他這個「凝然不动」跟大乘八地「不动地」是不一樣的,大乘的不动是真实的不动,是連种子也破壞掉了,我空智慧我愛執的种子破壞掉。因為我們凡夫會动就是有一個自我才會在那邊动來动去,他那個不动不是這個意思,那個不动那個自我意識种子是在的,他是用禪定的力量把現行給縛住了,調伏現行不断种子。古德說:「如石壓草,如冰夾魚。」如石壓草,把石頭搬開以后,春風吹又生,心慮灰凝。他就是專心修无想,把捨心也捨掉了,什么都无想,壽命有五百劫的時間。

這以下是佛陀对他的說明:是人既以生滅為因,不能发明不生滅性。因為他內心雖然捨掉捨心,他安住在无想;无想还是一個有所得,以无想為住,还是有所住,有所住当然就是生滅。以《楞严经》的观念就是說,這個人还是在向外攀緣,还沒真实迴光返照,还沒有真实把心帶回家,还是在家外面活动,依止生滅心,因此他就不能成就不生滅的功德。在无想天的五百劫当中,他的內心是什么相貌呢?初半劫滅,后半劫生。受生到无想天前面半劫,他的第六意識就慢慢慢慢的消滅掉了,进入无想,前六識完全不活动。第六意識的活动一定要有想心所帶动,前五識是受,前五識是那种直觉的感受,第六意識是想。想是第六意識的主角,想沒有了,第六意識不能活动。「后半劫生」,他要死亡的最后的半劫,他的想又出現了,這是无想天。

我看有很多的註解都提醒我們說:佛陀是禁止佛弟子往生到无想天去。這当中有二個理由:一、它产生的后患让一個人愚痴。你看那周利槃陀伽他為什么那么笨呢?他就是曾经到過无想天,因為你那個第六意識完全不动,他這個人第六意識变遲鈍。你看他那個誦那四句偈,百日不能承受,一百天背不起來,他第六意識長時間不动就遲鈍。二、他的過失,因為他從无想天出來以后,往往會毀謗三宝,他說這世間上沒有真实的涅槃;因為他入了无想以后,他就認為這是涅槃。后半劫生起想的時候,他很可能會毀謗三宝而墮入地獄。這個地方是佛陀警告我們佛弟子,你哪一天可以去,无想天你絕对不能去,因為過失太重,让一個人变成愚痴,第二個产生邪見。

苦乐不动  

阿难!此四胜流,一切世間諸苦乐境所不能动,雖非无為真不动地,有所得心,功用純熟,名為四禪。

以上四种的殊胜之流,在世間上一切的苦乐之境都不能干扰。我們讲到四禪的特點是捨心,「捨念清淨地」。四禪就是專門修捨心,從初捨到最后究竟捨,從捨心当中而成就无量的福德。所以他內心当中,已经不再為苦乐所扰动,雖然不是真实真如雙運的三昧,但是在一念有所得的捨心当中,他也功用非常的純熟,這叫四禪。

四禪天是很特別的,包括凡夫,包括外道,包括聖人都住在四禪。為什么這是在三界当中很特別?因為很少說凡夫跟聖人會住在一起,因為他业不同。為什么會把凡夫、聖人跟外道都住在四禪呢?有一個要理由,因為這三种人同修「捨心」,就著众同分來說,共业所感,所以同生四天。当然這個「捨心」就有不同,一种只是禪定的捨心,一种是我空、法空智慧相应的捨心,這地方就有本質上的不同。但是不管怎么說都是「捨心」,他們都愿意棄捨世間的快乐,好乐身心的寂靜,就著共同的心情來說,他們同生四禪。

在智者大師的「法界次第初門」当中讲到,四禪有四支的功德:一、不苦不乐,他內心当中永远保持不苦不乐平和的心情。二、捨,離乐不悔,離開前面三禪寂靜的妙乐他永远不后悔。三、念,正念分明不动照了,他內心当中一方面寂靜不动,一方面明了,心特別的強;四、一心。四禪的特點就是不动,有叫它不动地,不动的定。因為初禪他的禪定是為「觉观」所动,二禪為「喜心」所动,三禪為「乐受」所动,四禪是完全不动。一般要成就聖道,最好的禪定是入了四禪,從捨心当中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而断惑證真。所以他們在经論上說:四禪是值得赞歎的,因為它是聖道一個最殊胜的因緣。

子二、明不还五天

前面的四天是凡夫外道捨心所成就的諸天,這以下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。五不还天又叫做「淨居天」,是三果聖人所住的。為什么叫不还呢?因為三果的聖人他已经断除了欲界的九品思惑,所以他不再來欲界了,他直接在五不还天当中,直接證得阿罗漢果,而进入无生的涅槃。也就是說他在生命当中,他永远不再回到欲界來,「五不还天」。

聖果寄居   

阿难!此中復有五不还天,於下界中九品习氣,俱時滅盡,苦乐雙亡,下无卜居,故於捨心众同分中,安立居处。

四禪又有五种不还之天,是三果聖人所居。他為什么居住在五不还天呢?因為三果的聖人在下界(欲界),他把欲界九品的煩惱破壞了,三界九地,它每一地有九品的思惑,九九八十一品。他把三界九品当中的欲界的五趣杂居地的貪愛的煩惱,被他我空的智慧破壞掉了,所以俱時滅盡;這時候已经整個欲界的煩惱被他消滅了,而且心中对於有為的苦乐也不再生起。

這地方值得我們去注意的,他所謂的「不再生起」,跟前面的「不再生起」是不一樣的。前面的「不再生起」是調伏現行而不断种子,暫時不生起;所以諸天來到人世間,他遇到五欲的境界他照樣起煩惱。但這個地方的「不再生起」是完全的断除,連种子也断除了。所以,下无卜居,在整個欲界当中已经沒有他受生的地方。所以在捨心的众同分当中,在共同修行捨心的情況之下,他只好居住在四禪,就著捨心的众同分這一部分來說,所安立在四禪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-105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105: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,會下墜到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

楞严经要义106: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,這樣不断的想想想,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

楞严经要义107: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,它是生死的根本,是万惡之首

楞严经要义108: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,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,心要“謙”

楞严经要义109: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,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,发露就能滅掉罪业

楞严经要义110: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,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

楞严经要义111: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,這观念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112: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,這個是好事情,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

楞严经要义113: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,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

楞严经要义114: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,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